解读日本学校的抗震设计
据日本新华侨报网报道,在日本,学校是重要的避难所,遇到灾难,大家一般都会去学校等场所避难。因为日本的城镇比较拥挤,属于建筑物高密度区域,而学校拥有大型的操场和坚实的建筑,因此遇到灾难时人们都往学校跑。
据悉,将学校作为避难所,还和日本1923年发生的关东大地震有关。当时的日本,学校建筑多是木结构或砖瓦结构,地震造成不少教学楼倒塌、学生遇难,当时的日本政府吸取教训,规定学校教学楼必须使用钢筋混凝土结构。
自此以后,日本学校的抗震设计标准都高于周边的民房。日本免震构造协会(Japan Society of Seismic Isolation)负责人Nagahide KaniKani对媒体称,按照日本在1981年修订的《建筑基准法》要求,日本的建筑必须能够抵御里氏7级以上的地震,学校也不例外。
2005年,日本又对1981年制定的《建筑基准法》进行了修正,《建筑基准法》反映了日本很多重大地震后总结的经验,1995年兵库大地震发生时,那些根据《建筑基准法》法规建造的建筑物受损不大。
该负责人还表示,按照《建筑基准法》规定,在规划、设计阶段,就要对照该法的规范进行;一般每个建筑物的建设,都有由业主指定的通过政府资质认证的监管人,从设计、建筑材料的购买再到整个施工期,全程监督,防止偷工减料。
对学校来说,日本学校一般在2~4层;操场面积要足够大,大约能容纳1000人左右;教室内可能会放置如垫子、干粮、水等应急物品,一旦遇到地震,垫子可以被取下保护头部。
日本还有一个《建筑物耐震修改促进法》,规定所有的公立学校必须高度耐震,新校舍要按最新严格耐震标准兴建,学校必须接受定期“耐震诊断”,有问题的会被补强(加固)或改建。阪神大地震后,日本政府还展开了《校舍补强计划》。据Kani表示,根据1981年前标准建设的学校将进行加固更新。
据《朝日新闻》5月19日报道,按相关部门统计,在日本所有的公立中小学中,已经达到耐震级别的学校占58.6%。Kani表示,其中38%左右的学校是1981年之后建造的,21%的是之后加固的,其他学校仍需进一步加固。
由此看来,日本的学校在灾难发生时担当避难所角色是不可动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