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语入门方法点拨
关于日语汉字的来历及演变过程,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各种说法与考证不一而足。笔者认为这些虽然都是权威之说,但都不利于初学者掌握,依我之见“日语汉字”与中国汉字相比,具有以下几个显著特点:
① 日语中的“汉字”≠中国语中的汉字。这是日本人民总结长期使用汉字的经验,结合自身生活需要,参照象形文字的造字方法,创造出了中国语中没有的“日语汉字”。这种“日语汉字”是土著的,无论字形、读音、意思都是独创的,在中国语的字典里是找不到的。如:畑(平仮名:はたけ/罗马自读音:HATAKE/汉字注音:哈她客/中国话的意思是:水田)、辻(平仮名:つじ/罗马自读音:TSUJI/汉字注音:刺激/中国话的意思是:十字路口)等等。
② 有些“日语汉字”与简化后的中国汉字字形相同,但组合成的复合词在中国语的词典中找不到,让中国人学习日语时无从联想,只能机械记忆。如:踏切(平仮名:ふみきり/罗马自读音:FUMIKIRI/汉字注音:夫迷凯丽/中国话的意思是:道口)等等。
③ 有些“日语汉字”,不但与中国汉字字形相同,而且组合成的复合词中国语中也有,只是意思却与中国语的意思“风马牛不相及”,甚至让人笑疼肚皮,不信请看例子。如:手紙(平仮名:てがみ/罗马自读音:TEGAMI/汉字注音:太嘎蜜/中国话的意思是:书信)等等。中国语中的“手紙”是俚语,俗气得只有在去厕所时才会让人想起,且还不愿提起——“擦屁股纸”。日本人听了都很来气。
④ 有些“日语汉字”与中国语中的汉字似同非同,在中国人眼力要么属于缺胳膊少大腿,要么属于画蛇添足,足让小学老师发怵。如:圧→压(比日语多一点)、涼→凉(比日语少一点)、 単→单(比日语少一点)等等。我经常给同学们开玩笑说:“如果你是中文秘书,你只有两种选择,即:要么下定决心把日语彻底学好,要么干脆一点都不学习日语为好。假如半途而废的话,下场只能是不但日语没有成功,中国汉字也写不端正,日语没有指望,中文秘书工作也面临下岗。有些学者把这种“日语汉字“与中国语汉字不同的根源归结为中日汉字历史的演变及简化的结果,窃以为有些偏颇。本人观点:古代文化传播的主要工具是“口”和“手”,“口”传播读音,“手”(笔)传播文字。这样极易造就文化门派及区域方言,加上当时没有现代化办公用品电脑和通讯手段—电话及EMAIL,导致老师误传给学生,学生误传给学孙的结果。
⑤ 除了上述4种情形之外,为数众多的是中日两个语种相同的文字。如:先生(平仮名:せんせい/罗马自读音:SENSEI/汉字注音:深谢/中国话的意思是:先生、老师、医生等)、学生(平仮名:がくせい/罗马自读音:GAKUSEI/汉字注音:嘎姑色/中国话的意思是:学生等)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