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特利尔是世界上最大的双语城市,又是除法国巴黎之外世界上最大的法语城市,英法两语深入骨髓后,蒙特利尔人在潜意识里已经忘记了这是两种不同的语言。
在蒙特利尔的街上,乞丐会操英法双语乞讨。他们一般向路人伸出手来的第一句话是:“先生,您讲英语还是法语?”然后再根据对方所讲的语言说出他们的乞讨词。或者,干脆连问也不问,将英语和法语的乞讨词各说一遍。在这种情况下,你要是想装不懂而不给钱那可没门儿。近几年蒙特利尔的乞讨者在语言上更上一层楼,见到中国人的面孔,上来就是热情的一句中文“你好!”,把你想说自己既不懂英语又不懂法语的路子也给堵上了。
蒙特利尔是世界上最大的双语城市
“Bonjour”当“Bye”用
蒙特利尔号称是加拿大的第二大城市,但从中国人的眼光看,她充其量只有中等规模,没有什么现代化的摩天大楼,也没有几条像北京和上海那样摩肩接踵的繁华大街。让蒙特利尔人引以为豪的,是她的多元文化环境。
从历史上讲,是法国的探险家和早期兽皮贸易商人在1642年建立起了蒙特利尔的雏型,并使其发展成为欧洲人开发北美大陆的一个前站。随后是英国人在二百多年里创造出繁荣,使其成为北美洲最重要的大城市之一。由于英法影响相互角力,英裔与法裔都在担心自己的文化在面对另一文化时成为弱势,平时比较爱抱怨本民族文化受到不公平对待,但尽管矛盾不断,蒙特利尔却绝不会成为另一个贝尔法斯特。
蒙特利尔人面对两大文化冲突的态度是平和甚至是幽默的。他们在自己的社区里生活,在同一个公司并肩工作,用英法两种语言交流。周末,他们一起在冰球场上为代表自己城市的冰球队高喊助威,为其输赢而痛心疾首或欣喜若狂,而这个冰球队的名字就叫“加拿大人”。
在蒙特利尔寻找法国韵味
从语言上讲,蒙特利尔市是世界上最大的双语城市。300万人口里38%的居民讲法语,10%的居民说英语,另48%的居民可讲英法双语。从这个意义上讲,她又是除法国巴黎之外世界上最大的法语城市。
蒙特利尔市所在的魁北克省为了保持法兰西的文化传统,对新来的移民在语言上有特殊的要求,规定新移民的子女必须上法语学校。这让一些崇尚英语的中国新移民的家长有些担心,怕孩子耽误了学英语。其实孩子们无论是上法语学校还是上英语学校,都是从小在双语环境中长大,几年过去,这些新移民的孩子不论是法语还是英语讲起来都是游刃有余,最后真正让父母们头疼的倒是孩子忘了自己的母语。
特色店铺
英法两语深入骨髓后,蒙特利尔人在潜意识里已经忘记了这是两种不同的语言。以至于时常可以见到两个蒙特利尔人交谈时,一个用英语问,另一个用法语答,这种“鸡同鸭讲”的情形已成了司空见惯的现象。在地铁和公交车上,经常会听到几个年轻人在用英语和法语混合着聊天儿,两种语言衔接得天衣无缝,就像是一种语言。这让那些为学习当地语言而头疼的新移民羡慕不已。在这里你才会真正明白,语言并不是语法书上的教条,也不仅仅是正确地遣词造句,语言就是人与人之间交流的工具。
由于与美国相邻和受英语文化的影响,蒙特利尔的魁北克法语中既保留了许多已被现代法语淘汰掉的古老法语词汇和用法,又融汇进了不少英语的词汇和表达方式。还有不少明明是英语的词汇却偏偏用怪怪的法语发音,常常搞得刚到蒙特利尔的人莫明其妙。
“Bonjour”这个法语入门单词,相当于中文里的“你好”或者英文里的“Hi”,自然是两个人刚见面时打招呼用的。可是在蒙特利尔,“Bonjour”不仅可以用来打招呼,还经常被用来说“再见”。记得我刚到这个城市时与一个邻居聊天儿,明明是到了该结束交谈的告别时候,邻居却抛出来个“你好!(Bonjour)”,似乎又要从头开始聊。可是当我一头雾水地想接着谈的时候,他却转身走掉了,把我晾在了那里。我用了很长时间才习惯了这样的尴尬。后来有一天我与一个刚从法国来的同事聊完天儿,下意识地说出一句“Bonjour!”,看到他脸上与我当年一样的惊异表情时,不禁哑然失笑。
蒙特利尔餐馆招牌
诸如此类的趣话让法国人对魁北克的法语十分挠头。常听到法国人笑谈来到蒙特利尔倒不懂法语了,这正像“鸡”能同异族的“鸭”讲,却与同族的“鸡”讲不通了。为此,著名的旅游书籍出版社Ulysse出版了《欧洲人在蒙特利尔》,列举了大量魁北克法语的特殊词汇和表达方式,为从欧洲初来蒙特利尔工作、学习和旅游的人指点迷津。
蒙特利尔是法国以外最有法兰西风情的城市
法兰西外“最法国”
在北美这块辽阔的大陆上,英语世界是“汪洋大海”,唯独加拿大的魁北克省独树一帜,尊崇法语。居住在美国和加拿大其他省份的人们,特别是那些从未到过北美大陆之外、又夜郎自大地以为美国就是世界、英语就是世界语言的美国人,一进入魁北克的蒙特利尔市,突然就像到了另外一个星球,举目皆为法语的路牌标志,满耳听到的尽是一个字也不懂的语言,顿时便傻了眼。抱怨之余,他们不得不承认这里的确有着与北美不同的另一种文化气息,吸引了许许多多没有条件去欧洲旅行、又希望体验法兰西风情的北美人士。
蒙特利尔市最具法国情调的当属市中心的拉丁区和横贯这个区的圣丹尼大街了。体验拉丁区情调的方法是骑上一辆自行车,晃晃悠悠地在拉丁区里走街串巷。
圣丹尼大街的露天茶座很受顾克欢迎
圣丹尼大街就热闹多了。上个世纪20年代,这里曾是法语的知识分子、哲学家、艺术家云集之处,现在留下了一些旧书店和形形色色的艺术品小店。除此之外,大街两侧排满了大大小小的餐馆:法国风味、意大利风味、西班牙风味,拉丁区嘛,当然没有麦当劳肯德基的位置了。这些餐馆有几个共同特点,一是装潢都不太讲究,透着拉丁民族洒脱随意和懒散的风格;二是不论餐馆大小,一律设有露天茶座,大的建有街廊和可拉开的落地玻璃窗,小的在路边随意放上几把塑料桌椅。只要天气好,顾客很少愿意在昏暗的屋里就座,而露天茶座上则座无虚席。
法式餐点
按中国人的眼光,桌上也没有什么美味佳肴,一盘沙拉,一团意大利面条,一块煎肉,却像模像样摆得一本正经,当然,少不了一杯红酒。桌边的人与其说是在吃,不如说是在看,手握刀叉半天往嘴里送一口吃的,有一搭无一搭地与同桌聊着天,眼睛却懒洋洋地看着街上的行人:身背相机、东瞧西看的游客过去了,背着沉重书包、穿着打补丁的牛仔裤的学生过去了,长发飘逸、风情万种的漂亮姑娘过去了,头上沾着乱糟糟发辫、穿着皱巴巴亚麻衫、打着彩色绑腿的波西米亚艺术家过去了。似乎露天茶座上的食客坐在那里的唯一兴趣就是观察这些来来往往的过路人,这倒颇具巴黎的神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