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恰逢中德建交40周年,德国驻华大使施明贤博士(Dr. Michael Schaefer)10月8日在北京德国驻华大使馆中接受《第一财经日报》专访时表示:“40年的发展历程正式验证了两国所做的努力是正确的,但仍需再接再厉。”
施明贤就任德国驻华大使期间,中德两国在起落簸荡中寻求共识,特别是自欧债危机以来,两国共同面临着新的挑战。施明贤对本报表示,目前德中关系正在逐步成熟,同时,德中和欧中关系也在继续发展。
冲破铁幕
第一财经日报:在1972年,中国和德国正式建立了外交关系,你如何评价德国在过去40年中对华整体外交政策的变化?
施明贤:当两国开始建立外交关系时,世界与现在大不相同。那时德国处于分裂中,欧洲处于分裂中,而中国也处于文化大革命当中,因而两国有着非常不同的关系框架。
我认为,能摒弃差异、冲破所谓划分东西的“铁幕”而建立关系,是非常具有开创性的事件。
显然,经贸交流是双边关系发展变化的首要环节。德中在1972年全年的贸易额还比不上2012年内一天的双边贸易额,这正是令人瞩目的变化。两国企业的经贸交流、德国对中国的直接投资和技术转让、合资企业的发展,以及企业界和学界的交流,是德中最初20~25年关系发展的推动力。
与此同时,我国历届总理,包括与中国建立良好个人关系的赫尔穆特·施密特总理、赫尔穆特·科尔总理、格哈德·施罗德总理以及现在的安格拉·默克尔总理,都持续地在最高层面上推动德中关系。我想说,没有任何历史时期的德中关系会好于今天。基于双方紧密的政治关系,互信已经建立。
中德两国有着不同的历史进程。德国是一个高度发达的工业社会,这个社会在过去的一个世纪中经历了非常强大而负面的历史,如德国纳粹的专制阶段,所有这些经历塑造了这个如今的强大民主国家,我认为作为基础的法治和人权是实现和谐社会的方式。
尽管两国有着种种的不同,但我们之间建立了足够的信任和依靠,不仅能在有共同利益的问题上紧密协作,而且德中双方同样也能在观点不一致的问题上共事。这非常重要,因为信任正是建立在试图了解对方观点并从中找到有着共同利益和价值的交集之上。我认为两国已经到达了高层之间基本信任和依靠的阶段。
这不只表现在经济上,呈现在高层政治上,也深植于两国的社会中,对于建立两国今天的战略伙伴关系至关重要。
这样的国家关系也意味着,两国人民之间建立了深厚的友谊,特别是在两国的青年人之间。比如,我非常高兴地看到,越来越多的中国青年拿到签证赴德留学,而且在所有的在德留学生中,中国留学生也是最多的。同样,德国的学生也赴华到企业内实习,用工作和旅行来了解中国。我觉得这是良好的发展态势。
更进一步,两国在大学和研究机构建立了许多合作关系,科学家们在战略领域共事研究。比如,德中两国未来所面临一些关键的挑战是能源安全、能源配置和气候变化。在这些领域,我们双方已经建立了越来越多的联系。我认为这也是能够用于构建双方经济、政治关系的重要基础。
在学术和科研的合作上,德中双方有着良好的契合性。德国有着高度发达的科学和技术,而中国在追求更少依赖劳动密集型经济、更快建立现代化的科技创新型经济进程中,对此有着广泛的需求,德中双方将在此获得共赢。这就是为什么我相信,在未来的一年,当中国可能实施多方面改革时,德国都能利用自身的经验和知识为中国发展提供帮助。
日报:同样在这四十年的历程中,你认为事关德中关系发展的最重要事件有哪些?
施明贤:最先发生的大事件是邓小平的改革开放政策。邓小平显然懂得,他必须将中国开放给全世界。当时邓小平认为有潜力的国家中就有德国,因为德国是欧洲的大国,有着庞大的经济总量和良好的工业基础和学术环境。
接下来的大事件当然应该是德国和欧洲的统一,因为它打破了冷战心态,在某种程度上让全球走向统一,也让各国之间走得更近。许多人也从此认识到,世界不是简单地划分为黑与白,或者东与西,而是所有的国家,无论来自欧洲、美洲、亚洲还是非洲,大家都要携手面对全球性的挑战。
我认为还有一些事件在我们的双边关系中非常重要。我记得几年前,在我抵华后不久,四川汶川就发生了大地震。那时我在重庆参与“德中同行”的活动,正在公共场合与公众探讨着城镇化可持续发展的问题,然后地震就突然发生了。
当时的活动还安排了许多乐队表演,但地震发生后我们决定取消全部表演,并与当地的市长商量,仅在活动周最后一天安排一场悼念音乐会,以对受灾者表达悼念和慰问。音乐会上,为表达德中的友谊,面对在台下的五六千人,我用中文告诉他们“我们是一家”,在场的所有人都为之动容。伙伴关系不仅仅是经济交流,不仅仅是政治关系,而是彼此互守。这样的经历也引导我们继续通过“德中同行”的活动,在德国赴华的参与者以及中国数百万参与者之间架起沟通的桥梁。
从2008年到2011年,自下而上的德中互动也在两国政治关系上结出硕果。德国总理和中国总理共同决定,双方交流应该迈向新的形式,这就是德中政府磋商对话,标志着德中建立了广泛而深入的伙伴合作。
两次政府磋商对话让德中在很多领域共立合作,如能源、气候变化、职业培训、农业和工业改革等。我认为,德中政府磋商已经为德中关系注入新活力,并将德中关系带入了新的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