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静讨厌自己的专业,也不喜欢大学所在的城市。这个姑娘22岁了,她的父母期待着她按部就班地入党、结婚、买房、生孩子。谈起德国和自己的家乡中国,郭静说:“在德国我可以搞清楚自己究竟是谁。”
因此今天郭静将在北京参加一项特别的考试——亚琛高等专业学院的“本科招生计划”(Freshman-Programm)录取考试。对她来说,这是走出国门的唯一途径。郭静一直想学地理专业,而不是目前在国内学习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
考试前一天,郭静从呼和浩特来到北京,路上走了38个小时,到北京后住进朝阳区的一个合租公寓里。为了准时于9点赶到设在北京理工大学203教室的考场,郭静今早5点刚过就起床了,走了很远才坐上地铁,挤了2个小时的地铁和公交车才到达考场。现在考试马上就要开始了。
考场里共有大约60位17至22岁的青年男女,室内热浪逼人,3台大型空调调到了摄氏18度,为教室送风。来自亚琛高等专业学院语言中心的两女一男三名考官从一排排座椅间走过,仔细检查身份证件和报名信息,分发笔、答题纸和蓝色草稿纸。考试由数学考试、德语笔试及面试组成。
父母说她没用
通过这项考试的人,将在亚琛高等专业学院或其他加入“本科招生计划”的北威州的大学进行为期一年的学习,内容包括德语和专业准备课程。学习结束时,学生们可以通过考试取得学士学位学习的资格。本年度“本科招生计划”将招收420名来自世界各地的学生,其中近300人来自中国。学费为1.6万欧元,贫困学生将得到5000欧元的奖学金。
虽然郭静还没有到过德国,但是数年之前德国就已经走进了郭静的生活。那时她13岁,像她自己说的:“日子不好过。”在学校里,郭静的学习成绩在平均线以下,“在中国,人们最看重成绩。老师给学生们压力,我的父母则说:‘你真没用!’”郭静唯一能倾诉的人就是她的德语老师。
郭静开始着迷于德语这种层层相套、有条有理的语言。她说,马丁·路德的德语蕴涵着力量,而赫尔曼·黑塞的德语则优美动人。她喜欢缓慢、享受地说出她最喜欢的单词:“当-然-了。(Sel – bst – ver – ständ– lich)”
10点55分,多数考生都在埋头答卷。第11题:“沿对角线旋转一个正方形,将得到一个立方体,请计算它的体积。”过去两天,郭静找出了自己的旧数学书,猛啃公式。对她来说这并不难。午休时郭静说,语言测试的多项选择题也很容易。
生命中最重要的一天
下午1点半,考试继续进行,以“生活中没了手机会怎样?”为题撰写一篇150字的短文。60分钟后,郭静举手交卷。之后是面试。从走廊里可以看到郭静和另一名考生坐在桌前,一名德国考官主持考试,他和蔼地转向两名考生,两人正笔直地坐在椅子上。考官指着自己的笔记本电脑的屏幕,满怀期待地看着那位年轻人。年轻人抬起身,显然没有理解,张口结舌。考官再次指向屏幕,说了些什么,他望向郭静,郭静皱起了眉头。
过了半分钟,郭静的表情放松了,开始回答,先是略带停顿,后来句子越来越长,那位考官间或抬起手指,仿佛想说:“没错,说到点子上啦。”
大约3点10分,郭静走出教室,穿过一大群家长和考生,向出口处走去。城市上空笼罩着一层雾霾,阵阵热浪袭来。郭静感到筋疲力尽,头疼欲裂。现在她得坐公交车,然后转1号线地铁。她想冲个淋浴,但是首先她必须给呼和浩特的好朋友打个电话,这也许是她生命中最重要的一天。
一周后郭静的手机响了,她被录取了。10月份她将动身前往亚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