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来法留学的中国留学生出现较多“事故”,诸如逃课、触犯当地法律、因从事不符合与留学生身份不符的事情被驱逐等等,使许多人对如今的留学生持怀疑态度。
事实上对近三万来法留学生来说,这只是极个别现象,更多的还是埋头苦学取得优异成绩的学生,近来就有一大批留学生以令人瞩目的成绩从法国各个学校毕业。虽然他们所在学校不同,所学专业不同,学习方法不同,但总结他们的学习经历,还是有经验可以吸取的。
那么在法留学如何避免走入误区、学有所成呢?近日记者走访了数位学有所成的留学生,以及做留学工作多年的中国驻法使馆教育处教育专家白章德公使衔参赞,请他们谈了留学生成功的经验和看法。
王伟:手握长笛当空舞
今年4月1日在法国巴黎举行的雷奥保勒·贝朗(LEOPPOLD BELLAN)国际长笛大赛决赛中,一位来自中国的留学生以一首法国作曲家帕斯卡尔(Pascal)的长笛协奏曲,征服了在座的所有评委,以无可争议的实 力战胜了来自近十个国家及地区的选手,夺得第一大奖。这也是中国长笛选手在欧洲取得的成绩。评委会主席这样形容这位年轻中国选手的演奏:“我们感觉到 舞台上的他就像是一位法国演奏家,他的演奏已极具法国长笛学派的风格。”这位被评委一致认为“音色干净纯正,伸张自如,非常具有歌唱性”的获奖者就是 2002年9月来法自费留学的毕业于中央音乐学院的中国青年旅法长笛演奏家王伟。
今年27岁的王伟,10岁起在中国郑州跟一位叫路立志的老师学习长笛,一年半后就考入了中央音乐学院附中,初三开始就在全校6个年级的管乐演奏 中拿第一,1996年考入了中央音乐学院大学部,随王永新教授深造。2000年起,他连续在中国的全国比赛中获头奖。就在今年的3月,他还在第7届西班牙 贝尼道姆国际长笛比赛中获得了第二名。可王伟告诉记者,他并没有多少音乐天赋,他取得这些成就是靠了“一点”聪明和“勇敢”,还有“运气”。
王伟这样说是有他的理由的。他出生于一个普通的商人家庭,虽然父母都对艺术有那么一点爱好,可那完全是爱好,没有谁真正懂音乐。他父亲曾经想把 他培养成足球运动员,从三四岁时就让他学球,可踢到10岁上,爸爸对整个中国足球感到一种失望,就决定让他弃球从艺。虽然他是个听话的孩子,并且那么快考 入了音乐名校,他承认在初三前他对音乐既没有兴趣,也没有感觉。也就是从1993年起,15岁的他才终于从内心感受到了音乐和长笛的魅力。
事实上,仅靠一点聪明和运气是不能攀登艺术峰巅的。王伟的经历正说明了这一点。他的勇敢也是有自信和扎实的艺术功底做基础的。他说有两件事对他 刺激很大:一是2000年他参加第二届中国长笛比赛时,本来已经宣布他是第一名,可后来正式公布时,却变成了他是第二名,而宣布第一名空缺。这对他触动很 大,他明白自己虽然战胜了对手,可是就音乐本身来说,还不是很完美,这激励他到西方来看一看。二是刚到法国的第一年,当他面对那么多高手,他感到了自己的 渺小。他说那时他是如蚁在心,恶补自己的不足。他除了在学校上课以外,还到处拜名师学习。正是有了这一段的苦功,才让他在大赛中应付自如,和“运气”撞了 个满怀。
王伟对比赛看得很淡,他说最重要的是比赛以后。他也不认为他拿了第一就是的,因为正像他说的那样“艺术是美好的,比赛是残酷的”,可能有好手没有勇气参加比赛,也可能在比赛中发挥失常。能够保持自己的艺术青春是最重要的。也正是这个念头,激励他不断前进。
学习艺术需要投入。和许多留学生一样,王伟也是一边打工、教学,一边学习。但是他分得清孰轻孰重,从未因打工而耽误学习,而是教学相长。这也是他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
黄进:问渠哪得清如许
今年才毕业于法国巴黎高等商学院(HEC)金融管理专业的黄进,一下子就考入了法国著名银行兴业银行做管理工作,让许多想在法国工作的留学生羡慕不已。
但这不是天上掉馅饼的事,能在700多个法国本土和外国优秀人才的竞争中,进入前20名而脱颖而出,没有雄厚的知识储备是不行的,而黄进就具备了这一切。
这个出生于武汉,看上去娇小玲珑、有着阳光般笑容的独生女,一眼看上去,你绝对不会想到她有那么大的能量。
黄进出生于一个普通的工人家庭,但是她的父母却是很有眼光,在她考入“武汉外国语学校”后,就选择了法语,从初中到高中,一学就是6年。像所有 的独生子女的父母一样,他们对黄进看的很严,下午3点下课,如果黄进4点到家母亲就担心得不行。黄进说她是个乖女儿,也是乖学生,所以她的成绩一直是名列 前茅。可是她不想总是生活在父母的庇荫下,所以虽然她有机会进武汉大学,可她宁愿选择了被保送去上海外国语学院。在那里,她并没有因远离父母而放纵自己。 而是用优异的成绩给父母带来一个个惊喜。她学的是双语:法语和英语。学校规定,英语必须达到专业四级才能毕业,她在中学时只学法语了,英语就搁下了,现在 要从头补习。就是这样,她在大二就过了四级,大三时考过了英语专业八级。可见她的勤奋非同一般。
从大三开始,黄进就用其所长,干起了导游、翻译这样的勤工俭学的活。正是这段经历,让她觉得要把语言作为一种工具,而不是作为一种专业。所以她选择了出国留学转学管理。2002年,她参加法国五大著名商业、管理学校的联考,被四个学校录取。她选择了HEC。
第一年基础课结束后,进入实习阶段,她先后在兴业银行和巴黎国民银行实习,让她对银行管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第三年开始专业课后,她就考入金融 管理专业。最后以年级第一的成绩毕业,并获得了以明星教师所尼克先生的名字命名的“所尼克奖金(PRIX SOLNIK)”。
有人说,黄进是幸运的。可是这幸运的背后却是奋斗的心血。平时黄进住在学校里,很少出门。她花的钱也都是她自己在实习时挣来的。她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也明白自己该如何做。所以记者很相信,这个刚刚跨过25岁门槛的女孩,前程会像她的笑容一样灿烂。
石佳友:我以我血荐轩辕
7月4日对于石佳友来说是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他终于拿到了梦寐以求的巴黎第一大学的法学博士学位。他的博士论文《从法国法经验看中国民法法典 化》由于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深入细致地阐述了借鉴法国法经验对于制订中国民法的必要性,而得到答辩评审委员会的全体一致祝贺和推荐优秀博士论文奖,并在 最后的答辩报告中使用了“同意资助出版”的字样,这对任何一个博士论文的撰写者来说都意味着极高的荣誉,更何况是授给一个外国人。
2000年,石佳友以“欧洲法项目博士奖学金获得者”的身份正式踏上法兰西这块土地,师从法兰西学院著名教授米海伊·戴尔马斯·马蒂(Mireille DELMAS-MARTY),在巴黎一大继续他“民法”方向的博士研究。
法律工作者的形象在大众心目中普遍被定格为:带着一副深度镜片,整日埋首于堆积如山的各类法典中,脱口而出的都是生僻、严谨的专业词藻。
“其实这是大错特错了,”石佳友笑了笑,“这样的法律工作者我宁愿称其为‘法律工匠’,因为他是在和一堆毫无生命的法典打交道,在用‘法律诠释 法律’,最后的结果只可能是‘法律杀死法律’。真正的法律工作者,他除了需要深谙各法律条文外,更重要的是结合本国民主政治的实际,将目光放长远,去做更 多更有意义的研究,推动法律的发展和完善。从这层意义上来讲,我更愿称之为‘法律人’,他一定有充沛的人文情怀去诠释法律‘公平、自然、正义’的涵义。” 朝着这个目标,石佳友一刻也不放松对自己的要求和努力。
五年来,石佳友已经在《法学家》、《中外法学》、《欧洲研究》等颇具影响力的学术杂志上发表论文十余篇,并翻译、编译多本国外法学著作。他所提 出的将法国《民法典》研究与中国民法法典化相结合的观点得到了业界的广泛认同和支持。由于他在专业领域的突出成就,2004年,石佳友获得了首届“国家优 秀自费留学生奖学金”。
2002年底,石佳友被选为全法学联主席,他带领学联对外广泛联系,和侨界联手,乘着中法文化年的东风,开展了一系列富有成效的活动,扩大了学 联的声誉。他认为:“我希望法国华人各界,包括法国的主流社会看到中国留学生的力量和他们蓬勃的生机。同时能够为促进法国侨、学、商界的合作搭建桥梁,能 在这方面做一点工作,这也是我的荣幸。”
石佳友是一个很谦逊且富有激情的法律学者。“我希望为国内的法学研究做一点事,并为中国争取到最大的利益。我希望更多的人理解被誉为‘法典之父’的波塔利斯所诠释的法律的定义:‘法律并不是纯粹充斥强制力的律令,而是浸染着智慧、正义、理性的艺术’。”
白章德公参:深揭谜底述端详
做留学工作多年的中国驻法使馆教育处教育专家白章德公使衔参赞认为,总结一下成功者的经验,他们留学成功的秘诀最重要的是在于“充分准备、以学为主、遵纪守法、自我保护”这几方面。
白公参说,首先来留学之前一定要做好充分的准备,要对法国的情况,对所学的专业有充分的了解。最重要的是要喜欢学习,不喜欢的话就不要勉强。爱好也是生产力,只有喜欢了,才能认准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