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5周年之际--瑞士掀起中国文化热
在中国与瑞士建交55周年之际,中国驻瑞士大使朱邦造在瑞士首都伯尔尼接受了本报特约记者的专访。
从外交部发言人到驻瑞士大使
记者:您曾是中国家喻户晓的外交部发言人,请您介绍一下近年来的经历?
朱邦造:我1997年下半年至2001年年底曾担任外交部发言人,并任新闻司司长。2002年初,出任驻突尼斯大使,并兼任驻巴勒斯坦大使。2004年3月初,出任驻瑞士大使。
记者:听说您曾经在日内瓦留过学,现在再度来到瑞士,您认为瑞士是一个什么样的国家?
朱邦造:1977年至1979年,我在日内瓦大学留学两年,可以说瑞士是我一生中结识的第一个“外国”。当时我没想到几十年后会重返旧地当大使,所以我对瑞士是有感情的。瑞士虽是一个小国,但经济高度发达,中国与其相比差距很大。我常给瑞士朋友列举3个数字:一是从国土面积上说,中国是瑞士的240倍;二是人口数量,中国是瑞士的178倍;三是国内生产总值,中国仅是瑞士的3~4倍。另外一组数据也能说明差距:中国经过改革开放的多年努力,现在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已经达到1200美元,然而瑞士是4万多美元,不到瑞士的1/30。
瑞士掀起中国文化热
记者:今年是中瑞两国建交55周年。作为大使,您如何评价两国关系的历史和现状?
朱邦造:瑞士是与中国建交最早的西方国家之一。新中国成立仅仅3个月后,瑞士就在1950年1月宣布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两国于1950年9月14日建立外交关系,开始是公使级。中国于1956年1月,瑞士于1957年4月相继将外交代表机构提升为大使级。
几十年来,特别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两国关系在政治、经贸、科技、文化、教育、旅游、人员培训乃至军事等各个领域都得到了全方位的深入发展。
在经贸方面,2004年两国贸易额达到50亿美元,比2003年(35亿美元)增长了45.6%,2005年上半年双边贸易额又增长了18.7%;在投资方面,截至今年上半年,瑞士对华投资项目达759个,包括罗氏、诺华、瑞银、雀巢等知名大企业在内的600多家瑞士企业在华有投资项目;在旅游方面,2004年两国签署旅游协定后,当年中国来瑞旅游人数就达到12万,瑞士去年赴中国旅游者达到4万人,今年还会再创纪录;在学生交流方面,我上世纪70年代在日内瓦留学时,每年中国只有两三名公派学生到瑞士留学,现在公派和自费学生已经多达两三千人。以上这些都是建交55年来两国政府和民间共同努力的结果。
记者:中国是今年日内瓦节的主宾国,8月间在瑞士掀起了一场中国文化热。您能不能简单介绍一下日内瓦节的盛况?
朱邦造:日内瓦节是瑞士每年夏天举行的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始于上世纪20年代,最初称为“花节”,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改名为“日内瓦节”。每年都会邀请一些国家来日内瓦进行演出,开展国际文化交流,招揽了大批游客。今年中国作为主宾国应邀出席,这是两国建交以来中国在瑞士所进行的最大的一次文化交流活动,我们有4个团组(少林寺武僧团、西安歌舞剧院、川蜀女子乐坊、云南花灯歌舞团)参加了今年的日内瓦节,并举办了两个大型展览(《世界遗产在中国》和《中国云南魅力》)。这些活动在整个瑞士引起很大轰动。
瑞士经验值得中国借鉴
记者:您对中瑞关系的前景有何期待?
朱邦造:瑞士在一些领域有很多经验,这对我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十分需要的。例如,瑞士曾经有过污染,但瑞士成功地治理了污染,保持了青山绿水,是可持续发展的一个榜样。瑞士的金融业和保险业世界知名,我国在这方面也可以借鉴瑞士的经验。瑞士的人才培养也具有特色,其职业教育在世界上领先,其工艺水平之所以堪称一绝与此有关。在瑞士,接近80%的学生接受专业教育,只有20%的学生才上正规大学。这样的体制确保了瑞士工艺的高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