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名门学府开新课教做饭为了什么
自2013年4月开始,日本九州大学开设了一堂别具特色的新课——“自己做饭塾”。专门培养高精人才的日本名学府要教人做饭啦,这可真是个新鲜事儿。
“自己做饭塾”在大学生中的反响,超出了校方的最初预想,前来申请选修的大学生人数超出了规定名额的5倍。为什么这种做饭课会如此之火呢?
说来,首要原因就是日本大学生的钱包缩水严重,自己会做饭比较省钱。2012年日本全国大学生活协同组合联合会实施的“学生生活实态调查”结果显示,在过去10年间,日本大学生的每月零花钱由1991年的9万450日元降低到2011年的6万9780日元。租房住的大学生的每月平均饭费是2万2900日元,和1976年的调查结果相同。而1976年的物价却又比现在便宜多得多。光是零花钱减少还不算,更有越来越多的日本大学生需要依靠助学金才能顺利毕业。2010年,日本大学生的助学金领取率是50.7%,比1990年的21.8%增长了两倍多。
记者还了解到,在选修“自己做饭塾”的30名大学生当中,有一半左右的每日平均饭费在500日元到750日元之间,有三分之一的学生将每餐的开支限制在200日元到250日元之间。而200日元,在日本是一个白面包和一瓶水的价钱。
其次呢,“自己做饭塾”以实际操作为主,可以在省钱的同时,学到做饭技巧,更好的管理个人健康。日本公司里有句话,叫做“健康管理也是工作内容之一。”人事部门在权衡聘用、晋升的时候,毫无例外地将员工的身体情况作为审核条件之一。没有较好的革命本钱,如何能较好地对应高压力、大负荷的工作内容,又如何能为公司做长期贡献?
处于“就业冰河期”的日本大学生们也认识到了这一点。岐阜县出身的九州大学经济学部大一生奥田慎司说:“比如炒菜该放多少油什么的,这些做饭时的小细节,我不知道的太多了。将来上班后也还得一个人住,我选这课就是想知道点儿做饭的常识,以后好自己照顾自己。”
据校方介绍,“自己做饭塾”还会请来料理研究家进行现场指导。而且诸如“买来的蔬菜一次用不完”、“做饭花费了太多的时间”、“每天都做一样的饭菜”等初级、低级苦恼,老师也会为学生们做出解答。
最后,选修“自己做饭塾”,不仅能省钱、学技巧,还可以通过吃饭、做饭来拿学分。据负责该课程的九州大学大学院农学研究院助教比良松道一介绍,“自己做饭塾”一学期共计15堂课,成绩评估主要看个人实际做饭的次数。学生们要将自己亲手做的饭菜照片和感想上传到Facebook的专用网页上,做一次饭就加一分,做的次数越多分数也就越多。
比良松道一还说,“学生们到高中毕业为止,主要精力都放在了学习和学生俱乐部活动中,谁都没有教给他们如何做饭。虽说学生们在选课时,也有出自为了节约开支而不得不学习做饭的目的,但我希望他们能同时了解到饮食生活变化与健康、医疗、农业的紧密联系。”
像这样又省钱,又能学以致用,还容易拿学分的课程,大学生们又怎能轻易“放过”呢?
至于“自己做饭塾”老师所说的,“学生们到高中毕业为止,主要精力都放在了学习和学生俱乐部活动中”,这在我们中国不也是一样吗?从小学到高中,中国家长对孩子们说的最多得恐怕就是,“你只要把书给我念好就行了”。而近年来,记者在日本还看到不少90后中国小留学生“带着保姆来留学”,也就是有妈妈陪读,专门负责照顾她们的饮食起居等。
像这样的“自己做饭塾”,中国的大学其实也不妨一试。